在繁忙的交通網絡中,鐵路與公路的交匯處——鐵跨公立交橋涵,是城市交通的“咽喉要道”。然而,這些承載著鐵路運輸與公路通行雙重使命的關鍵節點,卻因超高大貨車的頻繁碰撞,面臨著嚴峻的安全挑戰。
鐵跨公立交橋涵的限高設計,是保障鐵路線路安全、防止車輛剮蹭橋梁結構的核心措施。然而,當超高貨車強行通過時,碰撞的瞬間往往成為災難的開端:
橋梁結構受損:2023年7月,辛泰線某橋涵發生貨車撞限高架事故,限高架被拱起后卡住貨車,導致橋涵出口處嚴重變形。此類撞擊可能引發橋梁基礎形變,甚至造成混凝土開裂、鋼梁彎曲,威脅鐵路行車安全。
交通癱瘓與經濟損失:碰撞事故常導致鐵路運輸中斷數小時,周邊公路擁堵蔓延數公里。以廣西某地為例,一次限高架被撞事故引發搶修費用超百萬元,更造成沿線企業物流延誤、旅客行程受阻。
公共安全風險升級:若碰撞車輛為危化品運輸車,可能引發泄漏、爆炸等次生災害。2019年東莞樟木頭鎮事故中,貨車撞限高架后側翻,雖未造成人員傷亡,但若載有易燃易爆品,后果不堪設想。
盡管《鐵路安全管理條例》明確要求橋涵設置限高標志和防護架,但傳統防護措施仍面臨三大痛點:
被動防御的局限性:限高架僅能通過物理阻擋阻止車輛通行,但無法預警碰撞風險。許多事故中,司機因疏忽或僥幸心理強行沖卡,導致防護架被撞毀后車輛直接沖入橋涵。
人工巡檢效率低下:城郊結合部、偏遠地區的橋涵分布廣泛,人工巡查難以實現24小時覆蓋。某地調研顯示,超60%的碰撞事故發生在夜間或監管盲區。
事故追溯難度大:傳統監控攝像頭存在盲區,且無法自動識別車牌、記錄碰撞全過程,導致責任認定依賴目擊者或司機自述,證據鏈不完整。
針對上述難題,山東飛天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鐵跨公立交橋涵及限高防護架碰撞報警系統,通過“預防-監測-處置”全鏈條智能化管理,為橋涵安全筑起科技防線。
1. 預防碰撞:平面激光雷達“火眼金睛”
系統搭載的平面激光超高雷達,采用激光探測技術,可實時監測橋涵上方空間。其核心優勢包括:
厘米級精度:能精準識別時速120公里車輛的輪廓高度,即使貨車貨物輕微傾斜也能觸發報警。
智能調試便捷:安裝人員可快速校準監測范圍,適應不同橋涵凈空需求。
全天候守護:不受雨雪、霧霾等惡劣天氣影響,確保監測連續性。
當雷達檢測到超高車輛時,系統立即啟動聲光報警模塊:高音號角發出警報聲,爆閃燈持續閃爍,提醒司機停車。廣西某地應用案例顯示,該功能使80%的超高車輛在碰撞前主動繞行。
2.碰撞即報:振動傳感器與視頻聯動
若車輛強行沖卡導致碰撞,系統內置的高靈敏度振動探測器可瞬間感知沖擊力,觸發二級報警:
實時抓拍與錄像:聯動高清攝像頭記錄碰撞前后視頻,自動識別車牌號碼,為事故追責提供完整證據鏈。
多級信息推送:通過4G網絡將現場照片、視頻、車輛信息同步傳輸至鐵路橋梁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同時向交警、鐵路運維人員發送短信警報,確保10分鐘內抵達現場處置。
3. 綠色節能:太陽能供電“自給自足”
針對偏遠橋涵取電難題,系統采用太陽能+市電雙供電模式:
太陽能板與智能充放電控制器集成于現場控制柜,陰雨天氣下蓄電池可持續供電72小時。
模塊化設計降低維護成本,運維人員僅需每季度檢查一次設備狀態即可。
在廣西某鐵跨公立交橋涵項目中,系統上線6個月內成功預警超高車輛127次,避免碰撞事故9起。更關鍵的是,通過視頻記錄與數據分析,當地交通管理部門發現:65%的碰撞風險源于外地司機對限高標志不熟悉;夜間20:00至凌晨4:00為事故高發時段。
基于此,管理部門針對性地增設反光限高標志、加強夜間巡邏,使該區域碰撞事故同比下降82%。這一案例印證了科技手段與精細化管理結合的巨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