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廣袤的西部能源走廊上,數萬口油井與天然氣場站如同國家能源安全的“毛細血管”,卻因地處偏遠、地形復雜,長期面臨非法入侵的嚴峻挑戰。據行業調研,偏遠井場每年因設備盜竊造成的損失超千萬元,傳統安防手段在此類場景中暴露出顯著短板。

人工巡檢存在2-4小時響應延遲,紅外對射易受植被晃動干擾,視頻監控在雨霧天氣下識別率驟降。能源企業迫切需要一種能全天候、零誤報的智能安防體系,而飛天光電推出的無人值守防入侵報警系統,正以激光對射與周界雷達的協同防御,重新定義野外場站的安全標準。

飛天光電的解決方案核心在于激光對射與周界雷達的“雙劍合璧”。激光對射系統通過單光束/雙光束激光發射與接收陣列,形成不可見的探測光幕,當入侵者遮擋光束時,接收端0.1秒內觸發報警。其毫米級精度與抗干擾性遠超傳統紅外設備:激光能量衰減率低于紅外線的1/5,雨霧天氣誤報率<0.3%,且內置AI算法可區分鳥類、塑料袋等非威脅目標。例如,在西北某氣田部署的激光對射系統中,系統成功攔截3起翻越圍欄的盜竊行為,誤報次數為0。

而周界雷達則以微波探測技術,在-40℃至+70℃環境下穩定運行。其多目標追蹤能力支持同時追蹤20個移動目標,定位精度±0.5米,并能與視頻監控、聲光報警系統無縫聯動。在川渝某頁巖氣開采區,周界雷達提前12分鐘發現非法闖入車輛,為應急處置贏得關鍵時間。兩者的協同防御,使系統既能精準捕捉微小入侵,又能應對復雜環境干擾,形成從“點”到“面”的立體化防護。

在部署方案上,系統可根據地形靈活調整:直線周界每200米部署1組激光對射+1臺周界雷達;復雜地形采用激光對射與振動光纖混合部署;儲罐區、控制室等重點區域則設置落地式激光對射實現二級防護。這種定制化設計,使系統能適配戈壁、山地、溝壑等多種場景,解決傳統安防“一刀切”的痛點。
飛天光電以技術創新重新定義野外場站安防標準,其無人值守系統不僅解決了傳統安防的痛點,更通過數據驅動的管理模式,為能源企業創造了安全運營與降本增效的雙重價值。在這場沒有硝煙的防御戰中,科技正成為守護能源命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