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國慶長假如期而至。作為全年熱門的旅游時段之一,全國各大景區將迎來客流高峰。無論是歷史悠久的博物館、風光旖旎的自然景區,還是熱鬧非凡的主題樂園,處處可見舉家出游或結伴而行的游客。然而,密集的人流在帶來旅游經濟活力的同時,也為景區安全管理帶來了挑戰,其中財產安全與場所秩序維護成為重中之重。
近年來,國慶假期景區內偶發的失竊事件屢見報端。例如,某博物館曾發生貴重物品丟失的案例;另一熱門古鎮景區內,有極少數不法分子試圖潛入博物館非開放區域,意圖對文物藏品進行破壞或盜竊。這些事件雖屬個案,卻為景區安全管理敲響了警鐘——如何在保障游客暢快體驗的同時,構建更嚴密的防護網,成為行業待解決的課題。
面對客流壓力,傳統人力巡查與監控已難以滿足高強度、高效率的安全需求。以博物館、古建筑群等重點場所為例,其安防需求不僅需防范外部入侵,更要保護展品安全、維護參觀秩序。對此,智能安防技術的融合應用正成為景區升級的關鍵路徑:
在博物館的文物庫房、臨時展區等核心區域,激光對射裝置可通過不可見光束形成隱形防護網。當有游客或無關人員試圖翻越圍欄、破壞門窗進入時,激光束被遮擋即觸發實時報警,聯動監控系統鎖定位置,為安保人員爭取響應時間。相比傳統紅外探測,激光技術抗干擾性更強,能避免因環境光線變化或小動物誤觸導致的誤報。
在展廳、走廊等開放空間,三鑒紅外探測器通過融合紅外感應、微波探測與微處理技術,可精準識別人體移動特征。例如,當游客在允許范圍內正常參觀時,設備保持靜默;但若有人長時間滯留非展區、試圖撬開展柜,或通過躲避監控,探測器將立即分析異常行為模式并報警,大幅降低文物失竊風險。
技術升級之外,景區安全還需與日常管理深度協同。例如,在游客入園時通過安檢流程前置風險排查,在高峰時段增設流動巡邏崗,利用廣播系統提醒保管好隨身物品;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客流熱點區域,動態調整安防資源部署。某5A景區負責人表示:“安防設備是‘眼睛’和‘耳朵’,而安保團隊的快速響應機制才是‘大腦’。兩者結合,才能實現從預警到處置的全流程管控。”
國慶假期是放松身心的時刻,也是對城市治理與公共服務能力的考驗。對于游客而言,提高安全意識、遵守景區規定、妥善保管財物,是對自身權益的基本保障;對于景區運營方,持續投入安防技術創新、完善應急預案,則是履行社會責任的必答題。